2024-09-02 09:09 点击次数:156
[概述]
感冒后久咳不愈亦称“感冒后慢性咳嗽”,通常是指感冒的急性症状缓解超过两周后仍持续不愈的咳嗽,而血常规、c反应蛋白、胸片或胸部CT检查未发现异常病变。临床以刺激性干咳、无痰(或少白痰),夜重昼轻。频繁剧烈、症重者可出现喉部喘鸣音,引起胸腹痛、小便失禁、心脑血管性晕厥等并发症。遇到寒冷、灰尘环境、刺激性气体、运动、烟雾或再次感冒可诱发症作。
西医认为感冒后久咳不愈属于一种自限性疾病,一般多见于过敏体质的人的人群,属于气道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并不是细菌性炎症导致,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B2受体激动剂及各类止咳药物疗效不佳,治疗颇为棘手。
[病因病机]
感冒后久咳不愈当属于中医“外感咳嗽”;“风寒袭肺证”;“喉咳”;“咽痒咳嗽”等范畴。就其诱因主要是外感淫邪侵及肺卫,加之失治、误治、延治使正气不支,无力鼓邪外出致淫邪稽留于肺,肺失宣降反而上逆而发久咳。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嗽论第二十一》云:“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
[针灸方法]
取天突穴、大椎穴、膏肓俞穴、风门穴、肺俞穴。令患者取伏卧位并将背部充分暴露,医者左手持打火机并将打火机的火焰开至最大于右手所持的罐口适宜的玻璃罐中瞬间闪过后迅速将罐拔于大椎穴、膏肓俞穴、风门穴、肺俞穴位处,每穴留罐10分钟。起罐后随即医者分别用左右双手拇食中三指如持笔写字状拿灸用艾条使艾条与局部皮肤成45度角,将艾条点燃端分别对准大椎穴、膏肓俞穴、风门穴、肺俞穴处(点燃端的艾头与穴位处皮肤的距离约一寸左右),以患者自觉施灸局部温热、医者视之泛红但不致烫伤皮肤为度,每穴处施温和灸20分钟。令患者改为仰卧位如前法于天突穴处施温和灸20分钟。拔火罐每周一次,艾条温和灸每天一次,除天突穴、大椎穴外,膏肓俞穴、风门穴、肺俞穴均左右穴位交替施术至咳止症消。
[穴方简释]
方中大椎穴是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督脉的交会穴。在大椎穴施术可清阳明之里,启太阳之开,和解少阳以驱邪外出、益气壮阳。肺俞穴是肺脏居足太阳膀胱经的背腧穴,刺激肺俞穴可增强呼吸功能,改善肺的功能。风门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交会穴,有宜肺解表、疏散风邪、调节气机的功效。大椎穴、风门穴、肺俞穴三穴配伍为传统防治肺系疾病的“黄金搭档”。膏肓穴有补益虚损、养肺调心的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肺气虚弱所致的咳嗽、气喘、骨蒸盗汗、肺痨等病症;心气不足、心火上扰所致的癫狂、健忘、遗精及各种原因所致的羸瘦虚损。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杂病论》中说:“膏肓能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天突穴属任脉,又名玉户;天瞿;为阴维、任脉之会。天突穴处内应肺系,外通气窍,为气息出入之要塞,可宣肺平喘,清音利痰,行气利咽,宽胸理气,降逆化痰,宁心安神,主要用于咽喉部多种疾病的治疗。在天突穴、大椎穴、膏肓俞穴、风门穴、肺俞穴诸穴处施以拔火罐、艾条温和灸共奏解表祛邪、宣肺止咳、益气固表之效,对于感冒后久咳不愈防治具有显著疗效。
[选穴定位]
天突穴(tiān tū xué):天,上意,指天气及人身之上部。突,指灶突。灶突,即烟囱,有穿通之义。天气通于肺,穴处犹如肺气出入之灶突也。本穴位居胸腔最上的喉头,既为清气之所入,又为浊气之所出,故以为名。出处:《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正坐仰头取穴。别名:玉户(《针灸甲乙经》),天瞿(《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聚英》),五户(《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太渊穴(tài yuān xué):太即甚大,有旺盛的意思,渊即深潭,此穴位局部深陷如渊,脉气旺盛,故名太渊。出处:《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位于掌后腕横纹桡侧端,当桡侧腕屈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处。别名:鬼心、太泉(《备急千金要方》)、大泉。
大椎穴(dà zhuī xué):古人排序以此椎为诸椎之长,是处脊椎较其他脊骨稍大突起,本穴在此椎骨之下,因名大椎。出处:《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位于脊柱区背部,后正中线上,当第7颈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俯首或俯伏取穴。别名:百劳(《针灸大全》),上杼(《循经考穴编》),大槌(《肘后备急方》)。
膏肓俞穴(gāo huāng shù xué):膏即膏脂,肓指肓膜,在此指心下膈上的膏脂肓膜,因近于心包故被看作心包的组成部分,此穴与厥阴俞并列,故名膏肓俞。出处:《备急千金要方》:膏肓俞无所不治。位于脊柱区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伏坐或俯卧取穴。别名:膏肓(《医学入门》)。
风门穴(fēng mén xué):《医经理解·穴名解》谓:“凡胸中之风热,皆于此泻之。”《广雅·释言》:“风,气也。”故风并不单指风之邪气而言。穴在肺俞之上方,为肺气出入之所必由。用治风邪外感、上气咳逆诸病,有双重意义。风门穴有疏散风寒、清热调肺之功,主治伤风感冒,发热恶寒,咳嗽头痛,鼻流清涕,因名风门。 出处:《针灸甲乙经》:在第二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位于脊柱区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别名:风门热府、热府(《针灸甲乙经》),左为风门、右为热府(《循经考穴编》)。
肺俞穴(fèi shù xué):此穴系肺在背之俞穴,穴在第3胸椎下两旁各1.5寸处,是肺气转输、输注之穴,治肺疾要穴之一,故名之。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背腧》:肺俞在三焦(椎)之间。位于脊柱区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别名:肩中外俞(《脉经》)。
[延伸阅读]
西医学认为感冒后咳嗽的发病与感染后病原体导致的变应性炎症、气道上皮损伤、气道神经末梢暴露、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及其导致的气道高反应有关。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是病毒感染所致气道高反应性,病毒损伤了呼吸道上皮,暴露了气道壁的胆碱能受体或激惹受体,使其易于与各种刺激物接触而致自主神经紊乱,组胺等炎症递质产生和释放,从而导致支气管痉挛,气道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气道反应性亢进。气道高反应性是指当气道受到变应原或其他刺激后,由于多种炎症细胞、炎症递质和细胞因子的参与,气道上皮和上皮神经的损害等引起的气道收缩反应。⑴
参考文献
[1]杨玉华, 朱佳.中西医治疗感冒后咳嗽的现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0):1293-1295.
2024年6月19日星期三
特别声明:
一、中医学认为个体有差异,四时有区别。上述所提供的诸方作为一种治疗补充手段,希望对您能有一定的帮助。如有需要请在针灸医生指导下使用!
二、以上内容以笔者学习针灸、临床实践及多年撰写并在《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家庭中医药杂志》等媒体公开发表的针灸文章为基础,参考文献编写而成。旨在普及针灸知识,让更多的人学习针灸、了解针灸,能正确面对和使用针灸,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三、以上内容归作者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蔡晓刚所有!尊重作者劳动成果,分享、复制、转载请注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